黄老师和他的讨论班
文/夏劼
05年9月,杭州酷暑,我拖着行李走进紫金港。
作为懵懂的新生,我急于联系浙大的高中学长讨求经验,于是我见到了高我一届的闫嘉平学长。在蓝田一舍的大厅,闫嘉平略带激动地讲述他的同学潘宣余数学多么好。我清楚地记得,闫学长列举的事例包括“潘宣余大一还没结束就选定黄兆镇做导师了!”
满眼星星的我忙着点头,心里掠过一个问题:“黄兆镇老师是谁?选他做导师怎么个牛法?” 不过,闫学长没给我提问的机会,但黄老师已经给我留下了神一般的形象。
第一次见到黄老师,是在几个月后,他给竺院开设的导论课上。身材瘦小,一口港普,不怒自威,亲而难犯。 这个第一印象,让我在以后四年里,每次见到黄老师都有些许紧张。
导论课中的学生,大都来自理科班。随着课程推进,人数下降很快。不过黄老师丝毫不在意,“人贵精而不贵多”。坚持到最后的几个人,都和黄老师熟络了。这些人,日后在诸多讨论班中相伴彼此,一起学(bei)习(nve)。
大一和大二之间的暑假,我们正式进入了黄老师的讨论班训练体系。近八周的时间,我们在玉泉的一间小教室里学习 Rudin 的《数学分析原理》,带我们的是王丽涵学姐。一起学习的包括但不限于: 陈立玮,刘宇杰和马英举。
我记得,讨论班是在晚上,隔天一讨论。没有讨论班的时候,我就在紫金港空调自习室里啃习题; 有讨论班的那些天,我趁着凉快,一早就骑车奔去玉泉,找个凉快的教室看书或眯着(那时玉泉里有空调的教室很少,很快就人满为患),等到晚上讨论班结束了,趁着有一丝晚风再骑回紫金港。那一个多月的生活真是简单而惬意。
我记得,马英举的报告风格得到大家一致好评,从他的报告中,我学到了很多数学,也对好的报告有了初步的感觉。不过后来,他的兴趣转向了经济学,(他在 CCER 读研后又去了 UCLA 读经济学博士),我就没机会再向他学习。
我记得,当时有三个讨论班并行,王丽涵学姐监督我们的同时,还参与了另一个“高级”讨论班的学习,颇为疲惫,时常抱怨脖子疼。她颈椎的问题,一直伴随她到博士毕业。
大二开始后,选修了黄老师的点集拓扑,同时开始讨论拓扑学和抽象代数。当时颇冒进,还旁听了黄老师给大三学生开的抽代 II。黄老师可能感动于我的积极,答应做我的导师。那一年,脑子装了很多数学知识,但很多只流于表面,真正理解的并不多。这个病灶一年后终于爆发。
那一年,从潘宣余学长那听了不少黄老师的轶事。印象最深的之一,是黄老师成长于香港,家境殷实,但和怹父亲关系并不算好。成年后,黄老师孤身去美国和德国求学,生活颇为困难。怹父亲寄了张支票,结果怹把支票撕碎后又寄回香港。在德国读本科时的费用都是怹自己打工挣来的,也因此耽误了时间,导致本科学位近七年才拿下。(后来我到了德国才知道,在德国读本科延毕是很普遍的,多数因为课程太难。)
大三上学期我在香港交流,那是黄老师的故乡。记得我交流结束刚回到浙大,黄老师就笑着问我,粤语学会了几句。我很惭愧,就会了一句“谢谢”。
那时我还延续着冒进的风格,自以为在香港自学了代数拓扑,想直接参加黄老师代拓的期末考试。结果很惨。大三下,刚开学,我就在黄老师的课后被怹叫住,当着周围同学的面被骂。那次批评中,怹的经典句式:”你完全没懂!”算程度最轻的。怹表示,现在这个样子,我就别想出国读博了。
那一次,周围的同学都觉得骂得有些重,好在我没皮没脸惯了,倒坦然接受。褒贬是买主,肯骂我的人,大都是为我好,对我还抱有希望。黄老师教授知识无私负责,指出问题也直切要害。
知耻而后勇,我继续按着黄老师的安排学习,同时慢慢地查漏补缺。这样进入了大四,GRE,申请,等结果的同时,讨论班的进度也没落下。
来到哥大后,第一次助教,用的教材就是 Rudin 的《数学分析原理》,恍如隔世。
我进入哥大不久,黄老师就面临退休,那时,我们这些曾受益于他的学生,都担心他的讨论班体系无法维系。高我两届的朱一学长挺身而出,组织我们捐款,写信,帮黄老师争取一些权益。那签着 70 多个名字和所在学校的联名信,就是在朱一学长的联络和组织下才成形。
在哥大的这五年里,我见识了不少数学界真正神一样的人物。黄老师的数学水平,和这些人的差距不以里计。但黄老师对我,对浙大学数学的学生的影响,远远大过那些传奇。不仅在于怹对本科数学教学的创新和尝试,而且在于怹深厚的个人魅力和散发的理想主义光辉。
近几年里,浙大出国读基础数学的学生,大都出于黄老师门下。怹带出的学生中,也不乏在 Google 和高盛这些行业内顶级公司工作的人,但怹最为之自豪的,是“已有30多人拿到博士学位,20多人做博士后,7人是副教授。如果说10年以后,他们中会有30位教授,这应该不是过高的期望”。我觉得30位教授还是保守估计,但百感交集的是,自己无法成为这 10 年后的 1/30 了。
浙江大学 118 岁生日刚过去,闫嘉平学长的九年祭也不远了,我在伦敦即将开始新的人生旅程。特殊的时刻,看到了一篇黄老师的访谈。往昔时光,那些人,那些事,那些触动,再次浮现。谨以这些文字,寥表纪念。